从舞台到电影,表演所使用的鲜血也随着一次次技术进步逐渐改变着呈现。鲜血作为故事叙述的元素之一,可不仅仅是一种现场道具。在舞台表演和电影使用实物液体血液效果之前,观众看到的是演员在表演中使用红色方巾写意地表示鲜血。但随着观众对逼真表演的胃口越来越大,血液的效果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当人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鲜血,就表明某个角色可能发生了不测:丧命、半死不活、重伤等等。每个故事中根据不同的伤亡程度,每场戏的血渍状态也各不相同。过去,舞台表演中有角色死亡时,演员便会扯出一条红色方巾遮住躯干,演员会拿着这块红布瘫到地上演出“死亡”。因此那时候的“血”是鲜红的方巾的颜色。当时每个剧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表现鲜血的方式,绝不重样。自舞台特效发明出来之后,表演用的实体血液也发明了出来。影视技术的改变让道具血的效果也随之改变。特效影响下,初期鲜血的配方从蜡质偏橙色变成了深沉的有流动感的红色。那个时期的鲜血看起来缺乏实感,这是因为血浆追求的是戏剧效果。而血浆这种道具也在进化。常见的深红色血液可能是巧克力糖浆和红色食用色素的混合物或者有毒的乳胶漆与深色色素的混合物。这次我们介绍四种电影中最热门的道具血浆类型:大木偶剧场用血(Grand Guignol)、巧克力糖浆血(Chocolate Syrup)、肯辛顿戈尔假血(Kensington Gore)、迪克·史密斯配方血(Dick Smith Formula)。 大木偶剧场用血这是剧场界采用的第一种假血,1897年由法国巴黎的大木偶剧场(Théâtre du Grand Guignol)发明。这个剧场表演的剧目以血腥、恐怖闻名。这一家巴黎最小的剧场上演的戏剧充斥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剧情,内容包括刑罚折磨、暴力流血、毁尸和凶杀。另外一个知名的“卖点”就是剧中假血泼溅的场景,许多特技表演都是演员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的。大木偶剧场用的假血是不同剂量的甘油与胭脂虫红染料混合而成的,舞台效果极强。有时候,假血喷溅到墙上几分钟后会凝固,因为甘油会慢慢变成胶状物。这类剧的灵感来源于自然主义恐怖(哥特式恐怖)戏剧,衍生自英国剧作家们关于善恶与伦理道德操守的创作,受到了玛丽·雪莱(代表作:《科学怪人》)、埃德加·爱伦·坡(代表作:《怪异故事集》)和布莱姆·斯托克(代表作:《德古拉》)的影响。当时的巴黎社会,人们不常听到这样的故事和看到这样的表演。观众喜欢看流民、街童、烟花女子、罪犯、乞丐和骗子们的故事。而这类戏剧也对现代恐怖电影产生了影响。鼎盛时期之后,二战导致观众锐减,最终剧场倒闭,巴黎大木偶剧场在1960年代关门停业,最后上映的几部剧包括《没有面孔的眼睛》《模仿死亡》等。好莱坞制作的第一部恐怖惊悚电影是1935年的《疯狂之爱》,借鉴了诸多巴黎大木偶剧场的宣传与故事风格。直接影响到这部影片的是莫里斯·里纳德的《奥拉克之手》。假血配方